分类信息
各地考试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成人高考 » 成人高考培训 » 高起点 » 语文 » 正文

2012 ——成人高考语文知识重点复习资料


时间:2012-07-31 来源:成人高考网 浏览次数:73  【华夏培训网: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

  全文翻译 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,冉有、季路两人谒见孔子,说: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。孔子说:冉求!这岂不要责备你们

  全文翻译

 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,冉有、季路两人谒见孔子,说:“季氏将要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这岂不要责备你们吗!颛臾,已故的君王曾经授权它主持东蒙山的祭祀,而且它又在鲁国的疆域之中,是鲁国的臣属。为什么要攻打它?”

  冉有说:“季孙要这么做,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”周任有句话说:“如果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接受任职;如果不行,就该辞职。就如盲人站立不稳,不去扶持;将要摔倒了,又不去搀扶,还要搀扶的人做什么呢?况且你的话是错误的。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冲了出来,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,这是谁的责任呢?”

  冉有说:“颛臾,如今城郭坚固,而且靠近季孙家的采邑费地。现今不去占领,日子久了,一定会成为子孙后代的忧患。”孔子说:“冉求!君子最痛恨嘴上不说我想得到它,却一定为得到它去另找借口。我听说过:无论是诸侯还是大夫,不必担心财富太少,只须担心财富不均;不必担心物质贫乏,只应担心人心不安。若是财富平均,便无所谓贫穷;若是和睦团结,便不会觉得物质贫乏;境内安定国家就不会倾覆。如果能这样,远方之人还不归服,便再完善文德教化来使他们归顺。已经使他们来了,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。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,远方之人不归服,却不能使他们归服;国家支离破碎,四分五裂,却不能保全;反而想在国境之内大动干戈。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,却在鲁君宫廷之内呢!”

  学习要点

  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。

  历史看,“先王以为东蒙主”,是自家人。

  从地域看,“在邦域之中”。

  从政治关系看,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。

  孔子的治国以礼,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。

  孔子得治国以礼,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“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。修文德”。

  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,破中有立。

  由冉有的三段话,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。冉有三段话:报告事实,推卸责任,为季氏辩护。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,一一加以驳斥。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,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。

  本文论据

  历史事实论据:“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”。

  现实事实论据:颛臾“在邦域之中”,“是社稷之臣”;冉有,季路“远人不服而不能来,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,而谋动干戈于邦内”。

  名人名言论据:“周任有言”。

  比喻句,排比句,反诘句

  比喻句:批驳冉有,季路推卸责任,用“危而不持,颠而不扶,则将焉用彼相矣”:“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。”

  排比句:均无贫,和无寡,安无倾;

  反诘句:“求,无乃尔是过与?”“何以伐为?”“则将焉用彼相矣?”(注: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,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。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,也是难点)

  “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”的双重寓义。

  将季氏比作“虎兕”,虎兕出柙,比喻季氏攻打颛臾;将颛臾比作“龟玉”,龟玉毁于椟中,比喻颛臾被消灭。

  将冉有,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,虎兕出来行凶,龟玉被毁,是看守者的失职。

  理解下列成语

  

  分崩离析: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开柙出虎;负责看管的人失职,或放纵坏人。

  季孙之忧: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,而在内部。

  祸起萧墙: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。

©2015 hxp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3002816号-1
华夏培训网唯一网址www.hxp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