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信息
各地考试

当前位置:首页 » 成人高考 » 成人高考试题 » 专升本 » 政治 » 正文

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复习资料


时间:2011-09-21 浏览次数:85  【华夏培训网: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

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 一、哲学  (一)哲学的本质  1、哲学是系统化、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与自

 第一讲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
  一、哲学

  (一)哲学的本质
  1、哲学是系统化、理论化的世界观——哲学与自发世界观的关系。

  2、哲学是自然知识、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——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。

  3、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的方法论——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:内在一致性。

  4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

  (二)哲学的基本问题—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。

  1、思维与存在(或精神与物质)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,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或基本阵营的唯一标准。

  2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问题,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。

  (三)哲学基本派别的形态(对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不同回答)

  1、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:主观唯心主义 ;客观唯心主义 .

  2、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: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;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;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。

  (对世界的状态"是什么样"的回答:辩证法和形而上学)

  二、马克思主义哲学

  (一)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

  1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。

  2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——自然科学前提。

  3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——直接理论来源:德国古典哲学。

  (二)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——实践性、科学性、阶级性和革命性的统一

  1、实践性(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最主要、最根本的理论特征)

  第一、是将科学的实践观点贯彻始终的理论体系。

  第二、是自觉地与实践保持密切联系的理论体系。

  2、科学性

  第一,是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的理论体系,实现了两个"统一".(唯物论与辩证法、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社会历史观的统一)

  第二,是正确规定了哲学的对象和任务的理论体系。

  第三,是正确反映了现实的、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。

  3、阶级性——反映、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要求,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。

  4、革命性——具有最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理论体系。

  (三)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

  1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: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,在中国具体化。是指用带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;结合中国国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;用中国革命、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丰富、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。

  2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理论成果:毛泽东哲学思想;邓小平哲学思想;"三个代表"重要思想。

  第二讲 物质和意识

  一、物质

  (一)旧唯物主义对物质的理解

  1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——物质=某种具体的物质实体。

  2、近代西方唯物主义的物质观——物质=物质结构某一具体层次。

  共同缺陷:把一般与个别混为一谈,把一般归结为个别,用个别代替了一般。

  (二)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

  1、揭示了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,坚持了唯物主义,反对了唯心主义。

  2、揭示了物质可以被人的意识所把握,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,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、不可知论。

  3、揭示了物质标志的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,即客观实在性,区分了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,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。

  (三)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关系——共性和个性、一般和个别的关系。

  1、区别: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揭示的是物质形态的个性、特殊本质。哲学物质范畴揭示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特性。

  2、联系:哲学物质观以自然科学物质学说为基础,不断丰富和完善。正确的哲学物质观指导自然科学沿着唯物主义路线发展。(辨析题、选择题)

  二、运动

  (一)运动及其多样性

  1、运动 :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,物质是运动的主体,运动是物质的运动,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。

  2、运动与静止的关系:运动是绝对的、无条件的、永恒的,而静止是相对的、有条件的、暂时的。

  (1)在运动与物质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

  其一,设想不运动的事物——形而上学的倾向。

  其二,设想无物质的运动——唯心主义的观点。

  (1)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

  (2)相对静止的含义——两种情形:

  第一,事物空间位置的相对稳定性。

  第二,事物的量变状态。

  (2)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

  第一,相互区别。

  第二,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互包含——动中有静,静中有动。

  (3)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的错误倾向

  其一,形而上学的不变论。

  其二,相对主义和诡辩论。

  3、时间和空间: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。

  三、意识

  (一)意识的起源

  1、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(三个决定性环节)。

  2、意识是社会(劳动和交往)的产物。

  (二)意识的本质

  1、意识是人脑的机能:意识的存在依赖于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。

  2、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: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。

  (三)意识的作用

  1、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

  (1)意识有目的性、计划性和主动性。

  (2)意识对实践活动有指导作用,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,对人的生理活动有调控作用。

  2、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条件与途径: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、利用、控制和改造的程度,受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以及人们的实践程度制约。

  3、人工智能并不会超过人的思维而统治世界。

  四、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理论分歧(补充)

  (一)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分歧

  一元论:认为世界万物有统一性,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。

  二元论:认为万物没有统一性,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各自独立的本原。

  (二)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

  唯物主义一元论: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物质,世界统一于物质。

  唯心主义一元论:认为世界的唯一本原是精神,世界统一于精神。

  (三)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区别

  旧唯物主义: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(实体)或物质结构的某个层次,不能说明世界的多样统一性。

  辩证唯物主义: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(客观实在性),世界是具有多样性的物质统一体。

  五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含义与重要意义

推荐图文

热门点击排行

©2015 hxpx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13002816号-1
华夏培训网唯一网址www.hxpx.com